《她和她們的電影課》或許不是偉大的哲學探討,也沒有要發表很硬的批判,但她把故事講得有趣、把人物立體刻劃出來就好好看。女性跨越彼此差距和民族藩籬找到共同點的情誼很美。
以色列女導演Orit Fouks Rotem的首部長片《她和她們的電影課》,八位來自不同地區和背景的婦女參加一個拍片工作坊,一位年輕女導演教她們基本的拍片技巧,每週他們都帶著各自完成的「回家作業」到課堂上或在課堂上進行創作練習。她們大概只是需要完成這門課程以獲得證書(並非真正想成為導演)。當她們各自拿到攝影機,體現的是女性私電影外,也是電影這項藝術的「民主化」——借班雅明的話來說——藝術不再是高高在上、強調靈光的東西,而是每個人都可以靠近、取得的,甚至開始參與創作。
整部電影都發生在他們的「教室」中,空間上相對單一狹窄,卻透過影像和對話開展了空間。教室其實也就是幾張椅子、一個投影機和投影幕構成的聚會空間,通常我不太喜歡全片都只在同一個空間那種視覺上很封閉的感覺(claustrophobic),但這部靠著九位獨特的角色故事以及她們的回家作業打破了密閉單調的空間感,那些未經修飾的影像卻帶有最原始直接的情感,將空間延伸至鏡頭拍下的那些地方,帶我們去到她們各自的家,她們生動的敘述有時候也讓我想像到遠超出教室的空間。
她們拿椅子圍一個圈,就像是一個團體therapy(或是女性互助會?),在每週觀看同學作品時談到自己的故事,那些關於生活、生命、生存的事。電影在這個過程中作為一個媒介,一個雙向連結,觀者直接或間接與拍攝者的畫面/聲音產生連結,連結的過程雖然需要敞開內心脆弱,卻也是療癒的。影片也有帶到這之中的界線問題,像是老師在引導創作過程中推過頭、侵犯私領域,只不過這部分我認為處理的不是很好(下面會談到)。
正因為團體成員各自的多樣性(國家、年齡、價值觀等都非常多元),她們的討論不只是帶出許多議題,更透過各自的立場建構起複雜性。她們互相認識是從衝突開始的。有位成員第一天就提出「為什麼是用希伯來語進行?」透過語言問題很直接揭示阿拉伯—以色列的政治情況,也爭論到恐怖攻擊、以色列人在路上看到阿拉伯人的恐懼心理等。但導演沒有停留在政治問題太久,她在一個訪問中說,「(我)想過要把政治情況拍得很明顯(overtly),或直接對議題表態,但我們開始拍攝時就發現不需要這麼做,因為政治在她們的生活中已經是處處可見的了——從她們互動的方式和她們看待現實的角度。」
劇本在角色建立上很厲害,居然讓八個人都那麼有個性、真實,很難相信這不是紀錄片(導演的確是想探索劇情片與紀錄片的關係)。但成也劇本敗也劇本,導演/老師這個角色始終保持著神秘,從未真正分享過自己的生活,似乎在隱藏什麼,除了最後被用來製造衝突的那點之外,我覺得依然有未被處理的地方,看完有點失望,感覺衝突是為寫而寫,衝突完後就草草結束了,收得不太好。
不過我還是很享受過程中跟著人物一起笑一起難過,跟著鏡頭好像也成為隱藏的一員,參與這一堂有趣的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