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座倉房好過冬
Favorite films
Recent activity
AllRecent reviews
More-
Till We Meet Again 2021
兩顆半都給阿魯
想塞的東西太多了,覺得不是商業娛樂與否或價值觀的問題,而是片子敘事混亂,王淨角色後面淪為工具人。雖然也不至於到看到生氣,但看到他入圍金馬最佳影片,還當年最多入圍(11項),還是想說要確定欸。
面對於最後變成寵物留言板的點評:「這是超級變變變最後主持人採訪小朋友好讓分數過及格線的段落嗎?」
-
Popular reviews
More-
Bones and All 2022
什麼AO3題材+YA片情感發展與道德標準......
中途每個好像可以變有趣的點(雙男搭檔、一開始的creepy老人、男同要素)都用最無聊的方式展開。最開始隔著茶几拍攝的那場戲很搶眼,愈到後面愈乏味,結局簡直想翻白眼,也沒什麼所謂情感衝擊。
#spoiler
另外一堆刻板印象全集也讓人覺得,你是美國B片看太多嗎?講話結巴用第三人稱稱呼自己、蒐集頭髮的怪阿北=追不到就生氣的跟蹤狂噁男,邋遢長髮高顴骨穿吊帶褲男是精神不穩定殺人魔,深櫃同志活該被殺(主角們看到他有家庭就覺得不能殺也讓人很問號)總之要吐槽實在很多可吐的,不過觀影過程還是有娛樂到就是了啦,只是不懂盧卡導為何要拍這個要講優點的話畫面還是挺漂亮的,陽光向來和肉骨茶很配(人家不叫肉骨茶)
&
忍不住懷念起Raw的類型與真摯的揉合,
人家在食人x血緣x青少年探索成長片的混搭完全甩此片好幾條大街。 -
Aftersun 2022
【和電影不怎麼有直接關聯的自我挖掘】
看日麗看得很沮喪。
我想了一下,覺得一時滿多面向不太好釐清。首先可能是觀影時的預期誤判,我以為會有所謂「解答」的明確轉折爆點,但此作一開始就不是想這麼做,導致我看完的第一直覺是「不懂」。雖然進入尾聲時有後知後覺地理解導演想做的事,也能因此回溯去理解電影,但還是有點晚了。隨著這慢半拍的重新梳理,也讓我感覺「這樣的作品我應當要喜歡得不得了,但是為何心情毫無波動?」或許這才是挫折感的最大來源...?伴隨著同溫層的盛讚,我也很想能被感動,但就算不提前述所謂「懂不懂」,過程的心情還是一直很疏遠。
我有感覺「好遺憾」、「結局真的好美」以及理性分析上「藏在日常中的裂縫處理得滿好的,是當下孩子不會察覺、要回頭看才察覺不對的回憶質地」。但我還是很難為他們動搖 。這部分我還沒弄清楚原因,我猜想或許幸福的孩子與不那麼幸福的父母,並不是我熟悉或會共情的組合...尤其在父女身上更覺得陌生(但難道一定要共情,才能被號召情感嗎?我懷疑這點。)
觀影當下的直覺感受,其實是一直覺得孩子好幸福,幸福到我其實在他的青少年小小的向外探索裡感到無趣與事不干己...(但我是喜歡逐漸展開的父親的危險與脆弱的面向的。)或許不是每部電影都講求共情,但我總感覺此片家庭錄像的私密感,很講求某種程度的參與感,使帶著距離的我直到最後都不知如何是好。
試著回想有些感想提到的父親抑鬱表徵,我看到時的感受其實是,這斷裂與隔閡很日常...?所以起初並沒有認定成是某種危險...?
有點像當初看許多人說「It's such a beautiful day」是「憂鬱症患者看出去的世界具現化」時被嚇了一跳,因為我寫的感想是「天啊有人把我的瑣碎崩潰做得好好」,絲毫沒想過憂鬱症......我以為大家都在體驗一樣的事......(後來在講完後被朋友們溫柔以待,釋懷多了)